內容簡介
熙寧二年,登基不到兩年的宋朝皇帝趙頊大膽啟用了「負天下之望三十年」的王安石,準備開始他雄心勃勃的改革,以應付宋朝建國一個世紀後日積月累的政治、社會、經濟、軍事難題。從歷史的角度來看,這場改革還有更深層的緣由——這是人類文明第一次站到了近代社會的門檻前,傳統的社會、政治、經濟結構,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。
就在這個冬天,一個來自900多年後的歷史系學生石越,來到了這個世界。
在經歷過短暫的適應之後,無論是出於使命感,還是出於他對那個時代的感情,石越參與到了這段註定不同尋常的歷史當中。
藉助著他多出近千年的知識積累、天生的謹慎、對政治的敏銳,石越試圖憑藉一己之力,扭轉歷史的方向,去阻止宋朝這次應戰的失敗。
在最初的短短一年之內,他就用令人驚訝的智慧,迅速地複製了王安石的成功——甚至比王安石前三十年的積累做得更好。他「竊取」前人的詩詞,博取文名,贏得立身之本;依附商人之家,出版儒學著作,藉助朱熹至錢穆九百年間的學術成果,震撼學界;然後又拒絕皇帝的屢次徵召,贏得名譽。他還向技術異常發達的宋人介紹近代科學基本理論,改進紡織機、活字印刷術,創辦近代體制的大學......一舉成為宋人眼中的學術宗師、不世出的天才。而他更刻意地塑造自己的道德形象,贏得了當時精英們的敬重。
但這並不是他的終點。
在求賢若渴的皇帝累次徵召之下,石越終於開始了他的仕途。這個時候的王安石,為了樹立新法的權威,正在大規模的驅逐異己,新黨與舊黨之間,正展開第一次激烈的衝突。如履薄冰的石越,只能在這夾縫中委曲求全。
幸運的是,命運並沒有拋棄他。在這個時候,他遇到了他以後最重要的幕僚潘照臨。在潘照臨的輔佐下,石越試圖選擇第三道路。他既反對全盤否定新法,亦不願意完全支持新法,並且竭力維持著與新、舊黨重要人物的良好私交。在一次關於青苗法的爭議中,石越初露崢嶸,他預料青苗法的利弊,無不應驗;而對青苗法所進行的改良,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。從此,石越真正獲到了皇帝的信任,儼然成為趙頊在王安石之次的另一個選擇。